我为电车“心脏”装“铠甲”
据桐乡发布报道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俨然成为了新宠,一路开启“狂飙”模式。
       那你知道新能源汽车“最脆弱”和“最昂贵”的零部件分别是什么?答案是一致的——电池。
       电池可谓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一般固定在汽车底盘上。但一些车型由于底盘较低,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剐蹭“托底”,轻则留下划痕,重则直接损坏电池包。
       因此,电池底护板成为了电池“铠甲”。桐乡就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电池底护板不仅创了行业之先,还在国内细分市场达到了15%的占有率,成为了该赛道的佼佼者。
       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位于开发区(高桥街道)的振石集团华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一起来看电池“铠甲”是如何诞生的。
       华美热塑车间内,生产线上各类自动化机器设备飞速转动着。放料、热压、裁切……多道工序后,样品从产线上缓缓下线。
       一旁,等待许久的几人立马围了过来。“这个边缘裁剪还需要优化。”“后道处理后送到测试中心做性能测试。”…… 这几位身着工装的人,均来自华美电池“铠甲”的研发团队,他们讨论的主角正是新一批电池底护板样品。
       一般印象中,研发团队总会和实验室这个词搭边,但这支队伍有点特别,生产车间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在生产一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产品从原材料到下线的整个过程,发现问题也能第一时间解决。”说话的名叫刘金花,是华美副总工程师,也是该研发团队负责人。
       “2021年,我们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共同研发出新能源汽车电池底护板,并率先推向市场。”说起团队的研发成果,刘金花的语气不禁上扬了几分。
       她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电池底护板用的原材料是传统金属,不仅重量沉,且撞击后容易出现变形,易损耗。而热塑复合材料制成的底护板,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还能承受更大的撞击力,在发生撞击后可快速回弹。“电池更‘抗造’了,护板也更轻了,对于以续航里程为主要指标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无疑是性能的释放。更重要的是,产品还能实现绿色可回收。”她说。
       令记者惊讶的是,虽说产品诞生于2021年,还算得上“新品”,但如果从产品结构来分析,更准确的说法是材料的重塑和重构。
       原来,自2014年起,华美就开始涉足热塑复合材料领域,也生产出了不少车用产品。企业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材料库,直接根据客户需求提取搭配即可。因此当头部企业抛来合作橄榄枝时,双方一拍即合。
       但研发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刘金花直接用了“无异于重新学习”来形容。此前,华美生产的车用产品以厢式货车蜂窝板、卡车零部件为主,应用场景主要是物流运输领域,和新能源汽车电池底护板可谓是两条赛道,“即便底护板上的一个小开孔都很有讲究,需要适配螺丝的扭力,大了小了都不行。”刘金花为记者举例。
       改变的不仅仅是研发环节,还有至关重要的生产环节。此前货车板材精度差为5毫米内,而该指标到了新能源汽车上直接缩减至了2毫米内,这意味着产线需要同步调整。
       “产品精度更高了,对产线切割、冷却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刘金花说,起初试生产并不顺利,那段时间,研发团队几乎每天都蹲在车间里,和生产团队不停地调试机器参数,才度过了艰难的爬坡期。
       当记者询问从研发到出样经历了多长时间时,刘金花给出的答案是3个月。“现在下游客户新车型研发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倒逼我们前端必须提档加速。放在之前,3个月仅够完成产品设计环节。”她直言。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越来越多的客户找上门寻求合作。刘金花说,目前车间新能源产品产线也呈现了数倍增长。去年,华美还研发生产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底护板和电池盒盖。
       眼下,振石开启了光伏领域新赛道,刘金花和同事也开始全新的光伏产品研发工作。全新的光伏背板产品采用一步成型工艺,具有轻质、力学性能高、有韧性、绿色环保可回收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高楼幕墙、曲面屋顶、户外帐篷等柔性组件领域,目前已逐步投放市场。
       “明年我们复合材料产业园会新建一个试验工厂,到时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实现新品研发和生产。”刘金花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