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于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在四川大巴山里的一个书香之家,因为祖父过早离世,父亲一岁多就成了孤儿,在祖婆、亲友们的扶助下,父亲在艰辛中长大成人,不管哪种境况,父亲都牢记祖婆的“做好人、读好书、做好事”的家训。他用功读书,1954年考取了今天的四川文理学院,毕业分配工作时,本可以留在城市工作,但父亲毅然回到了他的家乡四川南江的大巴山里,当了一名村小教师。扎根山村几十年,他把满身的学问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山里的孩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极其艰辛的岁月里,父亲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初中班,桃李满天下。如今,父亲虽然离我而去了,但我一直坚守和传承着父亲留给我们的家风。
我五岁时就跟着父亲在他教书的那个村办学校生活,这所学校有五个年级,一百多个学生,只有父亲和另外一个老师,几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他们俩分别给各个年级讲所有的课,父亲每天讲课时,我也跟着坐在教室里,我最爱听父亲讲的语文、音乐、美术和书法课。
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每天放学后,晚上父亲就给我讲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他常常叮嘱我,学书法必须从“二王”的根上学起,基础必须从欧阳询、颜真卿等的楷书学起,把大楷写好,把基础打牢,才能写得一手真正的好书法,由于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既买不起字帖,也买不回纸张,更买不上墨汁,父亲就在学生们用废的作业本背面纸上,用红墨水把样字写好,让我照着摹写,没有墨汁,父亲就让我用蓝墨水写。
每天早上,父亲要给我讲一首唐诗或宋词,并且要求我每天把这首诗或词背下来,周末节假日,父亲就给我讲古代的散文和经典文学名著。所以,我很早就读过父亲书桌上的那些名著了,早早地知道了孔子、苏东坡、李白、杜甫等大文学家,但有些书籍父亲不准我读,有一次回到家里,我偷看《红楼梦》被父亲发现后,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母亲知道缘由后,和父亲说,这书也不是什么坏书,娃儿要看就让他看吧,后来父亲给我说,书确实是好书,但从小不能有偷偷摸摸的习惯,要光明正大地做事情,这影响了我一生。
随着我渐渐长大,父亲常常在寒暑假给我讲《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以及书法和音乐中那些令我崇敬的经典作品和榜样人物的逸闻趣事,在我的幼小心灵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转眼间,我就到了读初中的年纪,整个中学期间,我写的作文和作业、考试卷子都是老师让同学们传阅的范本,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取了大学新闻专业,拿到通知书的那天,父亲掩面而泣,久久说不出话来……
多年后,我考上中央电视台第7套农业节目的记者时,父亲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像小时候那样爱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我一直不敢忘记,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再后来,当我考进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和写出了一首首广大听众喜爱的歌曲时,父亲早已离世,没有亲眼看到和听到我取得的这些小小的成绩,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