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季在疫情的阴影下一改往日的自由和明媚,但似乎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2022年,命运又给了我们一个据说50年不遇的酷暑天,以及许多关于这个世界未来命运的悬念。在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出乎意料地变得不确定,而我们内心的波澜也从未停止。经过了这样的春夏,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似乎变成了烦扰、苦痛、精神内耗。
但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与痛共生、与痛同行的过程。人们常说,要保护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去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在经历中长出应对的能力,而不是帮他挡掉苦痛的体验,变相减弱他对于烦恼和苦痛的承受力。没有应对苦痛的经验,当有朝一日苦痛体验发生时,他就很难做到冷静分析,理性面对。甚至,由于他们被告知“无痛人生才是理想状态”,那么一旦遭遇痛感体验,年轻人不可能认识到那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而是会觉得倒霉和不幸。
生而有痛,这是人的宿命。我们不必向往根本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持久的“无痛人生”。幸福跟苦痛是连体婴,幸福认知跟苦痛认知也应该是双生子。这种接受本身,才是走向成熟的起点。如果我们懂得把穿越苦痛的过程,视为走向平静、快乐和幸福的道路,也许当我们遭遇苦痛体验的时候,它对我们的威胁就会降低很多。如果我们还愿意把苦痛的体验视为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可以摆脱痛感带来的临时不安和恐惧。
应对苦痛,需要很多意识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的改变。按照罗素的观点,现代人大部分的苦痛,都来自意识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的束缚和伤害。只有摆脱一些伤害自己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才能得到精神的自由。在我们的身边,都不难看到一些幸福感较高的人。但如果去分析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绝非生活中样样如意,更不是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苦痛、失意和遗憾,他们只是拥有正确看待这些失意、遗憾和苦痛的能力。可能我们需要训练和提升的就是这样的能力。我们也无需按照别人的成功模式,来定制自己的生活。就算干着同一份工作,有着同样的职业身份,我们从生活中想得到的东西,都不会是一样的。我们对自己的想象,更不会相同,我们无需被别人带着走,过着别人的人生。
我们应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想得到什么,培养和拥有正确看待失意、遗憾和苦痛的能力,拥有去直面痛苦、与痛共生的勇气,才能抵御痛感的伤害,为自己准备一个值得期待的秋冬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