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振石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振石人的拼搏奋斗。他们以“三高战略”为指引,以“四百定位”为目标,用劳动创造幸福,以奋斗铸就梦想,凭实干成就伟业,用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把各自岗位作为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为建设百年振石贡献力量。
他们是出征海外的勇敢者
“为实现百年振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是顾志坚在2021年集团科级后备干部陈述会上的承诺。对他而言,这绝不是空话,而是付诸行动的誓言。在他的心底早早就埋下了出征海外的决心。
随着振石国际化版图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振石人“勇敢走出去、坚定走下去、成功走回来”。在得知振石印尼2201 2202新项目启动的消息后,顾志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对于顾志坚来说,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孩子还小,需要多陪伴;海外疫情严峻,存在一定风险,他费了不少功夫才说服家人。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为了项目更好的建设,正如他的名字“志坚”二字,这一次的他格外坚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挑战,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挑战。能够有幸参与到集团如此大的项目中,对个人是一项挑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次使命。”他说道。
3月26日,振石印尼2201 2202项目首批人员出征、首船物资出运仪式举行,作为首批出征人员,顾志坚心潮澎湃。4月10日抵达福州,短暂休整后,4月14日搭乘飞机抵达雅加达,并于次日成功登岛。“已经安全抵达,这边公司都已安排好吃住。”他立马给家人报了平安。
登岛后隔离3天,4月19日,顾志坚迅速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目前主要负责征地工作结算、矿区日常报销、勘探合同款结算等工作,从原先的采购后勤转型,不断拓展业务内容,在印尼的每一天他都过得很充实,又充满挑战。
“这个五一任务很重,初来乍到,有很多工作需要熟悉适应”,在万里之遥的印尼莫罗瓦利,他的内心一片火热。
他们是项目推进的建设者
“假期里设备在运行,我们每位项目组成员也都要保持工作状态。”华美公司设备保障部部长邱庭良说道。趁着假期设备停机的间隙,他带着团队抢抓时间,进行热塑复合机的冷却水系统改造、压机的伺服节能改造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将性能优良的设备交付车间使用。
华风项目正朝着“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验收,当年投产见效”的目标向前迈进,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成员丝毫不怠慢。最近,他们一直盯着华风厂区供电问题,由于外部供电线路需要改造后才能为华风供电,而电力公司今年工程项目多,且疫情下有台供电关键设备存在到货时间的不确定性,这令他们很是困扰。为保障厂区能够及时供电,避免耽搁整体进度,邱庭良多次联系电力公司咨询情况,或亲自前往电力公司催进度,跟踪设备到货时间。
华风项目作为2022年华美公司的重点项目,不容有误,项目组成员开足马力,铆足干劲,大干快上。“做技术有压力,讲时间进度,怕吃苦的人不敢来。”邱庭良手把手教新人学习自动化设备制作,帮助他们搭建程序框架,一起完成调试,促使他们快速成长,能够独立负责项目。
为跟进好设备调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班加点是他们的常态,精益求精是他们的追求。凌晨两点,一车间的生产设备程序突然出现问题,邱庭良得知情况后,急忙从家里赶到公司,找出故障原因,全力抢修设备,确保生产有序进行。当天一早,他依旧准时来到公司,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公司发展太快了,大家都非常忙,回到家吃完饭就想睡觉,每天关注最多的事情就是项目建设的进度。”尽管身体已是十分疲惫,但他的话语中仍透露着对公司项目定能建成建好的信心。
他们是专注研发的创新者
创新争先,源头活水流。
走进华智研究院,总能看到刘召军忙碌的身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喜欢折腾,闲不下来。但在别人眼里,则是责任心强、富有激情、做事高效、学习能力强的体现。
2016年,刘召军从苏州大学本硕博毕业,专业是纺织工程。“早前在事业单位的时候,过的是朝九晚五的‘躺平’生活,缺少向上的冲劲,所以我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来到振石旗下的恒石公司。”在恒石兢兢业业干了4年,后来,恰逢华智研究院成立,他又转入到这个专注研发的创新基地,不断磨炼,不断成长。
在集团大力支持下,华智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平台,打造“专精特新”的企业使命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积蓄充足养分。这份支持,刘召军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研究院的工作虽然很忙,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跟进,但是氛围很好,公司采用项目管理制,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加班,一起攻关,一起庆祝,给了我们很大的归属感。”
2022年,为落实张毓强主席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源动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全体华智人加足马力推动项目“加速跑”。
“研究院的发展一定要有一支成功的复合型团队。跨专业、多元化的人才聚在一起,一定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刘召军说道。为了让这些“火花”真正落地转化为成果,他们经常往返于测试中心与试验工厂之间,从前端材料到中间制件,再到测试验证,最后到市场化的量产,他们专注跟踪全流程作业,为每一个项目严格把关。
当看到研发的材料一个个变成产品时,所有研发人员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属于科研者最大的幸福。
他们是畅通供需的保障者
保供是责任、是使命。在这场保供战疫中,集团采购供应部有一支7人小分队长期驻扎在张家港重装码头,为了保障印尼新项目建设物资如期发运,他们连夜奋战,争分夺秒地完成物资卸货、出入库、报关及装船等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自从3月初来张家港之后,已经快两个月没有回过家了”,俞彬潇就是这支小分队的一员,回想起印尼新项目首船物资发运的场景,他依旧记忆犹新。疫情影响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导致货物装船困难重重。“码头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太阳特别晒,晚上江风又大又冷,我们包裹在厚厚的防护服里,24小时轮岗值班装货。”
发运前一天,张家港突发暴雨,他们发扬冲锋在前的冲劲、迎难而上的韧劲,奋战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当看到货轮顺利出港,他们终于都长舒了一口气。
2022年不确定因素多重叠加,守住市场是关键。在集团原辅料保障供应、生产开足马力的同时,恒石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肖欢正奔波于一个客户与另一个客户之间,做好产品售后服务,为客户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客户服务工程师,他对自己最基础的要求就是适应。
一年365天,260天以上都在外出差,这种工作节奏要适应;出门在外,吃住不规律,常常从凌晨忙到深夜,这种工作强度要适应;受嘉兴疫情影响,出差受限,不能照常返回本部,这种突发情况要适应……要适应的东西有很多,但他为客户竭尽所能做好服务的准则始终不变。
从诗意江南出发,他到过凌晨5点的甘肃酒泉,荒漠戈壁雄美壮丽;也到过日落黄昏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塞外草原芳草萋萋……沿途的风景虽然很美,但他从未忘记回家的路。“小孩才十七个月,这次我已经出差一个半月,不知道还认不认得我。”他念叨道。
他们是星夜开路的先锋者
五一,前往上海港区的高速不似往日车水马龙,但宇石物流的货车司机刘振鹏仍奔波在三点一线上。凌晨2点便已起身,从隔离酒店出发,闭环转运至公司。如往常一样的路线安排,刘振鹏驾驶货车驶上高速口,一路向东,车厢内寂静无声,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声。
为减少疫情接触风险,出车后的他们不再下车休整,车上堆着成箱的泡面与干粮,饿了就暂时填一下肚子。纵使疫情下物流运输困难重重,他们仍逆行向前。“为了保障物资通畅,我们也像大白一样冲锋在前。”
这位“80后”驾驶员年龄不大,阅历却很丰富。上海封城的第一天,前往港区的原定路线被阻,一批批宇石物流的货车司机调整原计划,开拓新路线,却被屡屡拦下。直到五个小时后,刘振鹏走通了第五条路线,他立即打电话给调度员,通知被困高速的“兄弟们”,绕路进港。这是他安全行驶百万公里的经验,也是保障客户业务和服务质量的前线努力。
八年前,从部队转业的刘振鹏来到宇石物流,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他只回过家乡两次。“别说劳动节了,就算春节,我们也是要干活的,没有妻儿陪伴的节日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还不如坚守在岗位上。”对于全年无休的物流司机来说,节假日的意义已经淡化,而对岗位的坚守始终如一。
他们是坚守一线的实干者
东方特钢炼钢分厂二十四小时生产不停歇。晚上7:30,陈益龙来到AOD主控室进行交接班工作。正值年度检修刚结束,他需要提前熟悉与检查各项设备,了解检修扩容后的注意事项。他仔细查看交接班记录,熟悉本班次冶炼钢种,提前准备物料。与1700度的钢水朝夕相伴,使得他对安全有着更多的敬畏。
随着电炉出钢,在副操指挥下,160t行车将铁水准确地兑入炼钢炉内,一天的冶炼工作也正式拉开序幕。两名炉前工通力合作,将样勺伸入钢水内,不一会儿,从炉内舀出一满勺通红铁水并倒入模具内,待凝固后敲出,送至化验室进行冷却并化验分析。
此时,陈益龙已将炉子摇起,开始进行吹炼作业。在这火红的炉子旁,他已经度过12个春秋,对炉前操作已是非常熟悉。但是面对建厂以来首次扩容大修后的开炉生产,他竟也有些紧张,两眼一直盯着配气与加料画面,留意加料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时不时还观察各阀门状态。
随着冶炼工作的深入,各项设备均正常工作,他松了一口气,猛灌一口水后,不敢停歇,立即指挥行车加料、座包等工作有序展开。班次结束后,他终于完全放下心来,并不断叮嘱朝夕相处多年的老同事:“一定要注意安全,平平安安回家。”
他们是默默奉献的服务者
“你家的宝贝乖吗?当妈妈的感觉如何?”
“小宝很乖。虽然累,但看着他熟睡的可爱模样,就很幸福。”
这位新手妈妈叫韩赟。1月9日,她休完产假就立即投身工作岗位,心上多了一份挂念,工作更多了一份踏实。
从2013年毕业后来到酒店实习,她就在客房这个“一亩三分地”耕耘成长,卫生清洁、物品摆放、查房反馈、客遗整理,每一个环节操作都精细熟练,每一个边角的检查都细致入微,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蜕变为客房经理助理。
3月18日晚,振石大酒店在接到通知设置管控点后,第一时间向员工发出紧急集结令,组建一支“抢房”突击队。在接到命令后,韩赟匆匆离开家,赶赴酒店。对她而言,这是另外一个“家”。
关键时刻显担当,作为业务骨干,她身体力行,从当天晚上10点一直忙到了第二天晚上11点。在一场夜与夜的奔赴中,完成了186间房的整理准备,为桐乡防疫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2年是振石大酒店的品质元年,酒店对服务的要求变高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应提高。”随着疫情阴霾的消散,酒店逐渐恢复正常营业,她带领团队迅速完成“平战转换”,完善硬件设施,提供精细化服务,挖掘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榜样力量带动团队提升服务质量,为“五一”宾客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
一日四时,不分昼夜。她坚守在酒店繁华背后的灯火阑珊处,用细心、耐心、诚心、匠心迎接八方来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