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是读了学校里的课本,爸妈不会特意去买课外书给我看,偶尔也就给我买一两本作文书,为的是让我能写出高分作文。
第一次接触课本以外的书,是在初中的一个暑假,我无意中从我妈的柜子里翻出几本泛黄的书,一本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一本是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还有两本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和《雨季不再来》。那个夏天似乎也因这些书的出现而变得和往年有些不同。我的书桌旁是一个窗户,窗户外是一棵比窗户还高的大树。天气晴朗时,知了声传入耳;下雨时,大树的枝丫敲打我窗;夜深人静时,青蛙、蟋蟀低鸣,清凉我心。伴着这些声音,徜徉于书中,感受着书中的恩怨情仇、红尘男女。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珍贵的阅读体验——没有手机、电脑,肉体偏安一隅,心灵却因为徜徉书中世界而分外充实饱满。那种安静纯粹的阅读体验,是那么美好。
上了大学,学校的图书馆是我每天必去的场所。想借的,想读的,太多,以致于在巍巍书海中迷失方向,不知所往。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书,实则是不明白读书的好处,不清楚自己内心的困惑,也不明了想以何种方式度过人生才有意义。彼时,阅读对我的好处就是舒适的消遣、恬静的陪伴,因此读得零碎、随意、轻松,读的也总是“无用之书”。
后来毕业进入社会,开始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阅读于我而言,多了功利、实用的一面——为了积累素材,为了写好文章。这时少了以往的闲情和消遣,在很大程度上,将阅读当作任务与工作。即便如此,也有一种学海无涯的心念。每当心中有困惑,或者感觉工作中有瓶颈的时候,我就会找点书来阅读。它指引着我,让我思考,寻找心中的答案。罗曼·罗兰说:“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