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候炬火
华锐公司 通讯员 杨 颍

         前段时间口碑收视俱佳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爆火,在各种平台上也流行了一阵剧中鲁迅先生立着木牌“不干了”的表情包。再向前追溯,先生的一段文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成为了无数中国青年人的座右铭,时至今日也在激励着我们。
       提起先生,我最先想到的不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上必修的《少年闰土》《阿Q正传》之类,也不是课外必读的经典书目《朝花夕拾》,更不是他绍兴故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是先生一本不太为大家熟知的书《故事新编》。
       说来惭愧,幼时读先生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只觉得字里行间都过于沉重,哪怕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意思,但也觉得重逾千斤,年少的我只觉得有些承受不了这些文字的重量,有些不懂事地抗拒。或许是我与先生的文字还有缘分,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发现了《故事新编》,粗粗看了简介,觉得有趣,印象中先生是个严肃的人,竟也会写些神鬼异事的故事,还是新编。一时兴起,便借来去读。
       《故事新编》或许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我读过的修辞最丰富、色彩最饱满的作品了,不同于其他因悲痛和不忍而降低了饱和度的文字,故事新编仿佛是将电影印在了纸上,只要阅读文字,便有震慑人心的音律、节奏和画面呈现在脑海里,我在为先生精彩绝伦的故事演绎拍手称赞的同时,也终于第一次真正读进去了先生的文字。在先生明快油彩般的文字下,仍然是神明、英雄、先圣的悲剧色彩。但无论是《补天》和《奔月》中英雄与神的消亡,《理水》中的“中国脊梁”的异化,还是《铸剑》中“三王冢”结局的滑稽,这都隐藏着深痛的讽刺。
       明明每个故事都在解构英雄,消解崇高,但仍然让人看得那么欢乐。这让人不禁想到《觉醒年代》里的先生,不是传统课堂上解读的固化形象——那个怼天怼地的斗士,而是一个极丰满的“人”,但就是这样有血有肉的人,才写出那些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年人的文字,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先生那段话后面还有一句: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