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灯亮万家
集团办公室 郭亚荣

      雷锋是小学课本上学到的名字,最初的印象是一个出了名的好人,被人口口相传。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些末酸甜苦辣之后,方才明白“日日行好事”的人生难度,理解了像雷锋这样纯粹好人的人生厚度。
       年前偶然看到桐乡图书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遂心喜报名,将自己的服务时间选在每周五晚6点至8点,地点就在凤凰湖伯鸿城市书房。前几次由于天气湿冷,来看书的人寥寥无几,初为志愿者乐得清闲之余也有些意兴阑珊。馆内工作的大姐对我们这些小年轻也颇为“纵容”,她说:“现在来看书的人少,你们可以看看书,图书馆里总要有人看书的。”
       直至元宵节那晚,十五月圆,得益于凤凰湖上绚丽的灯展,挤满了来看灯的人。他们来来往往,拖家带口,在节日欢乐中被千姿百态的灯火所迷,沉寂已久的湖水也因他们的走动变得波光粼粼。明月如割,将他们的热情洒在清冷的湖面上,喜悦反射在每个人的脸庞。
       有的人看灯看乏了,就会想着坐下来在书房内小憩一会儿。他们刷市民卡、推门进入屋内,无论职业、年龄、性别,不用提醒,自会蹑手蹑脚、轻声细语,迅速收敛起刚刚在外的“纵情放肆”。我上前一一为他们量体温、查验健康码,有需要者则帮忙查找书籍、办理借书证,有时隔着口罩也能收获一句轻声的“谢谢”。小娃娃进入书房,不懂这些规矩,难免有些聒噪,家长们教育他们,“这里是图书馆,要乖,不要大声哦”,要是还不行,就一指我们这几个穿着红马甲杵在门口的人,“不然,他们就把你抓走了。”我们也配合着瞪向小孩。小娃娃用手捂住嘴巴,眼睛骨碌骨碌转,立马噤声不闹了,对知识的尊敬或许在此刻就建立起来了。
       喧闹与安静竟只有一门之隔。外面的人在看灯,里面的人在看书,一动一静,倒也是相得益彰。
       “小伙子,这本书能卖吗?”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姐操着外地口音问道。
       “你好,这里只能借书,不卖的。”我一边回答,一边瞄了一眼她手里那本书,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心里瞬间有了办法。我拿出手机,在购物平台上迅速找到这本书,并把链接发到了大姐微信上。
       “在这上面买,可比在书店买便宜多了!”我开玩笑道。
       晚上八点,我走出书房,夜已经完完全全深了,人群也渐渐散去,只有那明亮的灯火依旧,我忽然想起毕业之际和同学做的约定——“愿我们永远阅读,做一个有意义的人”。在帮助他人“动”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一种“静”的思考,短暂的困顿失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挑战困难的信心。
       这是善的力量,一种丰润内心的正能量,就像元宵灯火,照亮万家。